標籤

文創 (2) 方向 (4) 平面 (1) 名言 (4) 自論 (6) 行銷 (2) 社會 (7) 科技 (1) 紀錄 (3) 哲思 (7) 產品 (2) 設計 (10)

2011年6月20日 星期一

質性研究與量化研究

壹、量化研究
一、量化研界的程序與特色
1.找出代表概念的變項
2.在研究中操作這些變項
3.進行測量


二、量化研究的方法與步驟
1.確立變項之間的模式
2.釐清變項之間的關係
3.對假設和理論進行檢測
4.依據這些檢測結果做出預測

三、分析方法:迴歸分析
利用一個或數個變項來預測另一個變項的數值。
EX:將人們的飲食與運動做成變項,以便預測健康做況這另一個變項。
多重回歸分析:利用一些變項來做出相同的預測或解釋。

四、統計學的重要性
變項包括
1.自變項(原因)
2.依變項(結果)
3.控制變項(可操縱的共變量)


貳、質性研究
一、質性研界的特色
1.參與觀察法
2.訪談法
3.檔案或文件分析
4.民族誌
5.這些方法並不完全依賴數字運算,但數字卻可能出現在分析的做成當中。

闡釋:彈性與敏感的反映社會背景
因規模小,長時性的特定社會文化背景研究,也可能勾勒出事件的過程與結果的[紮根理論]

二、該選擇質性研究還是量化研究
質性常因規模太小,而不法將研究結果[通則化]

三、民族誌研究
1.浸淫於特定族群或社會文化中
2.長時間觀察建交為一份子
3.多用於人類科學

四、深描法
利用重新建構特殊事件的方式,運用各種資料,詳細地將社會現象回溯至其起源。
也可利用交叉檢驗或三角檢測法的方式來進行描述。

叁、質量二分法:一種錯誤的對立
1.事實上,最好的研究往往是將兩種方式並行使用。
2.不管是質性、量化,還是它們所衍生出的各種研究方法,都有它們做出推論的目的---利用我們已知的事實,來找出我們未知的真相。
3.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只用一種研究方法。

肆、研究方法與研究問題配合
一、研究與調查方法
1.各種訪談技巧
2.問卷調查
3.參與與非參與性觀察
4.文獻分析

二、訪談的基本須知
分為四種類型
1.結構化訪談
2.辦結構化訪談
3.非結構化訪談
4.群體訪談;焦點團體

基本須知
1.方法多元
2.省思自己是否合適
3.先取得同意
4.訪談時間的長度
5.訪談赴約
6.訪談的紀錄方式
7.訪談後的資料整理

三、訪談技巧:結構化訪談
1.照本宣科,受訪者只有固定的答案選項可供選擇
2.可得到格式化答案,但缺乏彈性

四、訪談技巧:半結構化訪談
1.訪者心中預藏不超過10個欲得知問題。
2.較彈性的,並能夠接受過程中意外的出現訊息。

五、訪談技巧:非結構化訪談
1.開放式問題
2.鼓勵受訪者積極表達
3.受訪者詳述生活及狀況

六、訪談技巧:群體訪談或焦點群體
1.特定一群人。
2.可以是結構、半結構、非結構等。
3.可質性可量化。
4.研究者不能以傳統的一對一訪談,研究者必須利用自己所提供的主題,來激發團體中成員討論。
5.優點就如滾雪球效應。

七、問卷調查
1.清楚明確且容易地了解其中的問題
2.避免導引式問題
3.因該以邏輯先後順序來編排
4.在問卷中附加一個問題,以探詢應答者是否願意在日後接受訪談,這樣就質量資料結合了。

八、觀察法:參與性觀察
1.通常出現民族誌研究
2.將觀察記錄下來,並且分類
3.可加入結構訪談,加以量化分析

九、觀察法:非參予性觀察
1.不直接參與其中,而是在旁觀察其間互動。

十、文獻分析
必須審視
1.起源和作者
2.紀錄的目的
3.設定的讀者
4.考慮起源或二手資料

十一、檔案分析法
1.預先安排:安排時間,地點等
2.檔案資料:不要只是針對那些支持你見有假設的檔案或資料
3.檔案管理員:禮貌且專業角度看待他

十二、文件
1.了解起源、目的、對象讀者群
2.運用其他方法或資料,來補充解釋你所蒐集到的文件

十三、論述分析
1.從語言學轉借至社會科學中
2.微觀分析

十四、印刷媒體
1.必須多方參考不同政治立場報社,避免偏執一方
2.千萬別太過於依賴報紙訊息

十五、三角檢測法
1.利用一種以上方法來進行研究
2.研究方法如何運用到研究中
3.研究方法可以證明什麼
4.與其它研究方法有什麼關聯
5.必須確定使用方法在本體論上是否相互一致,而在推論上是否也符合認識論的邏輯。

EX:可以先進行深度的質性訪談,再佐以用來統計分析的問卷調查

2011年6月2日 星期四

資訊焦慮與極簡主義


人類會因每日須接收大量資訊,而找尋能快速得到資訊的方法,資訊不會慢慢等著被了解,所以人們已經習慣接收龐大的資訊量,一份紐約時報所包含的訊息,比十七世紀一個普通英國人一生可能碰到的還多(張美惠,1994P.36)。
資訊(information)最普遍的定義是:告知的行為;心智或性格的成形或塑造,訓練,教導,教學;指示性知識的傳遞有時候資訊的內容會包含著不具意義的資料內容,資料不必然就是資訊,而且只有具告知功能的資料本身才有價值(張美惠,1994P.41)。


張美惠譯,2002,資訊焦慮,時報文化。原著Wurman, Richard Saul

Peirce驅動性量表

要理解一個符號,不論肖像性或指標性符號,慣例都是必須的。慣例是符號的社會面相:對不好的正確用法和適當反應,都市符號使用者之間的約定。不具慣例面向的符號是純私人而無法溝通的,所以當我們思考任意性符號和肖像性符號或肖像/指標的差異時,叫好的方式是如:2將兩者放在一個量表的兩端(張錦華,1995P.80)。


張錦華等譯,1995,傳播符號學理論,臺北:遠流。原著Fiske, John

海報設計

海報設計的定義瑞士ABC出版社所發行的「海報史」一書所詮釋:「海報是將信息大量傳給公眾的印刷媒體,它就如氣壓計般的將每一段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活動做一即時的反應,是人類知識與行為的一面鏡子。」而海報特性有:a.張貼位置可以自由選擇;b.依大小及色彩使其醒目;c.張貼的時間長,具有重複的宣傳效果;d.可以在同一地點連續張貼,增強視覺效果;e.適合重點式的廣告。

極簡主義定義

極簡主義即是省略及簡化傳統作品的結構及繁瑣內容(Richard Wollheim1965P.26),簡化至幾何抽象骨架般的本質。將表現極度簡化,並在意任何微妙變化的意義(錢君,1980P.158)。有邏輯的刪減多餘的形式,去蕪存菁的剩下最乾淨清晰的本質,以基本的原形成現,還原至最基本的形體。把繪畫語言削減到僅僅是色彩和形的關係,主張用極少的色彩,少的形象簡化畫面,除去本體不必要的東西。(金中輝,1985P.23)作品的特點是極端的拘謹,機械般的精密,接近缺乏個性的客觀呈現。

錢君,1980,西洋美術史,臺北:廣文。
金忠輝,1985,英漢美術辭典,臺北:名山。
Wollheim ,Richard1965Minimal ArtArts Magazine January, 26-32.


極簡主義特徵

造型簡化將圖案精簡化,用最簡單的幾何造型來構成畫面,把具像實體的描繪物體透過方、圓、線等最基本的幾何元素構成,其創作重點在於強調理性、直線、幾何、等比形式。
色彩純化將所有色彩精練至原色,以最簡單的色彩呈現,創造畫面影像的深度
畫面簡潔經由複雜淬煉成簡單的過程中,使最後的畫面保有最少的元素;透過一連串的抽絲剝繭,減去畫面裡不必要存在的物件。
情緒抽離作品本身不涉入創作者本身的情感投射,減低藝術家自身的感情表現,而朝向單純、邏輯的發展,使得作品不帶有個人的偏見或傾向。

極簡主義起源

極簡主義(Minimalism),與它相關的詞語有「ABC藝術基礎結構系統繪畫,顯示出最小主義藝術與較傳統的型式主義美學有關。
極簡主義本質上反對傳統藝術所延伸出來的新美學標準,傳統藝術是指以透視法描寫真實世界後,所產生在觀賞者面前的一個虛構世界,以及對稱性的畫面架構性,轉而去探索形而上的精神世界,也更重視物質的根本特性。
否定了資本主義所規範的藝術價值,像是原始或新材質的利用,以及套用現成物的方式作為顛覆手法,做為對當局政治的一種反撲。它接續了現代主義模組化設計,除了系統化模組概念它更深入使用者的內心感受和設計者內新邏輯性創造。所以表現出來的是單元與單元間的關聯性及本身具有的變化性(陳呂維,2005P.52)。

腦神經與極簡主義

近年來的神經科學指出,視覺是一種主動功能,而不是長久以來認為的被動功能。就算是隨處可見的樹木、方形或直線等簡單的影像或圖形,視覺仍是主動的作用。而藝術也是一種主動的作用,一種對本質的探索;也就是說藝術是一種創造的過程,其功能是視覺腦(Visual bran)的功能之延伸(潘恩典,2001)。


潘恩典譯, 2001,腦內藝術館,商周出版。原著Zeki, Sem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