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文創 (2) 方向 (4) 平面 (1) 名言 (4) 自論 (6) 行銷 (2) 社會 (7) 科技 (1) 紀錄 (3) 哲思 (7) 產品 (2) 設計 (10)

2011年5月23日 星期一

TOP研究的必修課- 第六章 各種研究的典範

壹、本章的學習目標
一、-------------
1. 了解三個重要的研究典範:實證主義、後實證主義和闡釋主義
2. 認識後現代主義與女性主義概論
3. 關於經濟學、政治學、國際關係、社會學等重要觀點的討論
4. 關於學科與各學科之間的討論

二、市面上許多研究的書及大部分只將研究傳統分為實證主義與闡釋主義,然而在本書裏頭,我們興增了三種研究典範---後現代證實主義,及批判實在論。

貳、三大研究典範
一、學術研究的主要三大典範
1. 實證主義--通常建立在所謂的科學上
2. 後實證主義--在此特別指批判實在論
3. 闡釋主義--也屬於後實證主義,然而,就如同我接下來會釐清的,它是一個具統稱性質的典範,涵蓋了社會研究中幾個特別的途徑。

二、1. 實證主義--解釋
2. 闡釋主義--了解
3. 後實證主義--介於1、2之間

叁、實證主義是一個非常廣泛的概念,也是這一世界來最主流的研究典範。就技術上來說,實證主義是一種認識論的途徑,尤其是與社會調查方法有關。
廣義而言,任何種類的哲學體系,只於實驗材料,而不認可先驗或形上學的思辨,都可以歸類為實證主義。

1. 實證主義建立於實在論和基礎論的本體論上,認為世界獨立存在於我們的知識之外。
2. 實證主義相信,社會中存有模式與規則、因果,就如同自然界一般,他們也相信因果論述的可能性。
3. 也因此,許說人試著以科學方法來分析社會。
4. 當研究人員使用科學方法時,因為這些方法是中立的,所以不會擾亂現存的事物。
5. 實證主義使用這些科學方法時,因為這些方法是中立的,所以不會擾亂現存的事物。
6. 實證主義強調社會研究中的解釋,而這個概念剛好與了解相反,而許多人也相信,解是真正目的在於預測。
7. 實證主義表達了反對抽象論在哲學研究中佔有正當性。
8. 實證主義尋求研究上的客觀
9. 在實證架構中的研究者相信,我們能夠藉由理論的運用,來產生可以靠值觀察來檢測的假設,因此建立社會現象之間的關係。
10. 實證主義並不認可雙重詮釋,亦即,在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中,被研究的對象以闡釋了自身的行為,而研究者的詮釋是第二重。

肆、闡釋主義
闡釋主義的哲學源自於唯心論,其主張:人類對世界的體驗,並非是對外界物質世界的被動感知與接受,而是主動的認識與解釋。

一、何謂闡釋主義,闡釋主義乃在於了解這些被研究的對象如何理解他們自己的生活。
二、闡釋主義前身為詮釋學以及現象學。
三、10點說明闡釋主義
1. 相對於實證主義與實在論,闡釋主義的基礎建立於反基礎主義的本體論,並認為世界布獨立存在於我們的知識之外。
2. 世界建立於個體之間的互動。而且事實與價值之間的區分,並不如實證主義者所說的那麼明確。
3. 這個典範所強調的是與解釋對立的了解,因為產是主者並不相信透過些許的觀察,便可以了解社會現象,
4. 與實證主義相反的,闡釋主義認為社會科學不同於自然科學,因該用身歷其境的方法進行研究,而非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
5. 社會現象不會獨立存在於人們的闡釋之外,這些闡釋足以影響結果。因此,研究者無法將其置身於真實之外,例如,研究者無法與其研究的對象隔離。
6. 因此,客觀或價值中壢的分析是不可能的事,因為知識是推論與推理所架構而成的,而研究者必須將個人主觀的見解、態度、價值觀等等因素,反應於其研究成果上。
7. 闡釋主義將雙重詮釋視為一種了解社會、社會行為者,以及這些角色的意見,或其在社會地位的方法
8. 闡釋主義通常不致力於建立社會中因果關係的解釋,因為他們將重點放於了解。
9. 這個典範中的研究者視著將焦點放在研究社會生活的重要性,並且強調語言在現實踐力的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10. 他們特別強調那些研究所存在的社會被賦予的涵義

伍、與闡事主義相關的一些研究方法
一、闡釋主義有相關的主要思想家
康德
黑格爾
韋伯
狄爾泰
高達美
米德
史特勞斯
高夫曼
葛拉舍

二、相對主義
1. 是一種哲學上的價值理論,與絕對主義對立,主要特徵是否定事物的客體存在。
2. 在任事論方面,強調人們認識事物的相對性

三、現象學
1. 現象學是一種通過直接的認識來描述現象的研究方法。
2. 強調對直接質觀和經驗的區分,指從直接、值觀和先驗本質中獲取知識的途徑。

四、詮釋學
1. 原本是以經驗學傳統為典範的認識論模型。
2. 主張人們在解釋某一文本或人類的行為時,必然會捲入詮釋的循環。
3. 是透過提問語回答這個往復的過程而獲得理解。
4. 詮釋學就是資料的解讀,是一個解釋和了解文本的分析資料技術。

五、唯心主義
1. 與唯物論相對
2. 認為可見的外在物質世界,是不能獨立於依人類內在的一是與心靈,而後者才是世界的本質。

六、符號互動論
1. 語言是心靈和自我形成的主要機制
2. 心靈是社會過程的內化
3. 個體的行為會受其自身對情境的定義所影響
4. 行為是在行動過程中自己所設計出來的

符號互動論傾向

1. 採用描述性和姊是性的方法論,偏愛參與興觀察
2. 必須研究真實的社會情境

七、建構主義
1. 主張此關係並非單方面被動接受,而是相互影響建構的

陸、後實證主義:批判性實在論
一、後實證主義可以被視為介於實證主義與闡是主義之間的一種研究典範。
1. 批判性實在論,橫跨在實證主義與闡是主義之間,與實證主義工想基礎主義的本體論,並且容許研究中闡釋主義的存在
2. 當社會科學使用自然科學的方法來探討因果關係時,也需要藉著採取闡釋性的理解方式,來跳脫那些方法
3. 與闡釋主義不同的是,批判性通常不僅想了解社會世界,也企圖加以解釋
4, 假設社會中的改變與衝突,並非總是顯而易見或可觀察的,取顯見的變化多只能呈現出表面的問題,因此必須跳脫事情表面來觀察
5. 追求在高度結構化現實世界中,提供有關事件、物體或社會關係的更完整解是,然而其因果關係的闡釋,並非總是可以觀察得到的
6. 人類的所也行為,只有在關係已經先構成,且組織完善時,才會有存在的意義。亦即,已經存在的結構可影響行為者,但也被其影響
7. 社會中的物體與結構被視為具有因果的權力關係,故相較於闡釋主義,批判性質在能夠做出因果關係的說明,並且確認因果的歷程。然而,在對因果關係的想法上,實在論與實證主義有所差異。
8. 結構及行為者被視為是彼此共生的,但是在分析時,他們也能被視為兩個獨立的個體,進而協助研究的進行
9. 批判性實在論能與許多研究方法同時用運,並建議研究方法的選擇,因該取決於研究對象的本質,以及我們希望從中獲得的成果。
10. 與證實主義不同的事,許多批判性在論認同雙重詮釋,實證主義則否。

柒、後現代主義
一、後現代主義是一種對傳統的知識抱持懷疑態度的本體論。
二、它是對西方現代社會的批判與反思,也是對西方近代哲學的批判和繼承,是在批判和反省西方社會、哲學、科技和理性中形成的一股文化思潮。

三、廣泛為人知的觀點包括
1. 解構主義
2. 系譜學途徑
3. 論述分析

四、特點說明
1. 反應了絕對是物的一種式微
2. 唯一的確定,就是不確定
3. 它並非一種可以自由選擇的研究架構

後現代主義是以批判的態度來進行意義建構與意義擷取的工作

捌、女性主義
一、乃是一個主要以女性經驗為來源與動機的社會理論,大多數女性主義研究,是建立在挑戰男性沙文主義的反基礎主義本體論上。
二、女性主義並不偏好在任何特定的研究方法,雖然有質性化的趨勢,畢竟女性主義研究者並不相信研究是價值中立或是客觀的。
三、許多人在研究中主張研究他人時,應主動地融入個人的過去經驗。
四、女性主義有許多不同分支,從經驗導向到立場導向都有。
五、後現代女性主義多半拒絕現代主義者所提出的啟發思想的認識論假設。
六、反對從知識基礎主義、知識領域的普遍化主張,以及思想二元分類法的運用
七、後現代女性主義涵蓋了非基礎主義、情境主義以及非二元論或多元主義的認識論。

玖、學科與典範的主要研究觀點
一、對每個學生來說,跳脫狹隘的學科框框來進行探索,已經是不可或缺的要件了。
二、研究典範的界線不會如果們所描述的這般精準與客觀。
三、即使源自近似的哲學基礎,但運用到各個不同的學科之後,這些觀點將會有很大的差異。

拾、總結:學科、觀點、論述及跨學科
一、避免畫地自限
1. 有時在描述同一事件時,不同的學科會出現使用不同語言或論述的狀況。除了個人的研究領域外,了解特定學科的限制,就是了解其他的闡釋類型,不論形式上是理論性還是本體論,都是一樣重要的。
2. 過度強調理論的建立,將會導致研究者忘記自己當初所要研究的目標。
3. 跳脫個人的學科和相關論述,就是要超越熟悉的是物,你可以將它當成是跨越國界一樣。
4. 身為研究者,應要跳脫學科的界線,強迫自己要再評估那些理所當然的假設。這是個學術好習慣,也能免於畫地自限。

二、跨學科或後學科
1. 在學科重疊的交接處,經常會發生科技研究的轉換或學科之間的對話,其目的不是要於將不同的學科,以詮釋說明的方式串連在一起,而是與其他學科分享彼此間的觀點、慣例及研究方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