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製作海報設計時最重要的法則就是
1.視覺搶眼度-通常運用對比效果或稱為不冗贅,
不論是色彩的或是文化上的。
2.內涵的呈現-通常運用可喚起回憶的訊息;
或稱為冗贅的訊息,
較能引起觀賞者的共鳴
一件稱之美的事物倘若沒了內涵,
那也會淪為庸俗之物,
因此在做設計的時候並不是只考慮到外表的美,
也要考慮到內涵意義,
如同美之為物所提到,
一個外表好看的人雖然一開始就會讓人提起好感,
但若想處之後發現內涵極為貧乏,
那扣的分數往往會比加的分數要來的多,
但一個外表不佳的人雖然一開始不能給人較佳的好感,
但若因相處之後發現是一個極具內涵的人,
那加的分數也會大於一開始所扣的分數,
所以內涵是在細細咀嚼後才會出現的味道,
至於一個外表不同可譬如餐廳,
若到一家美輪美奐的餐廳,
但吃的東西非常難吃,
那下次再光顧的機會很能會變得非常小,
而若是一般平常的小攤販,
裡面賣的東西卻是熟悉的好味道,
那再光顧的機會便會大上許多。
從產品設計面來探討也是可行,
在唐那諾曼所寫的設計與日常生活裡頭提到,
不好用的產品是對人的一種逞罰,
而在情感設計裡寫到,
美的物品會勾起人的過去記憶或是讓人異常的感覺好用,
甚至是將不便操作的產品視為形式面優異遠大於功能面。
從行銷角度來看,
一件深涉的產品若在購買後外表能不斷的引起別人的稱讚,
那購後焦慮便會下降,
甚至提升品牌忠誠度,
如果深涉產品不能引起別人的讚揚,
那買主就會主動的去詢問別人意見,
是因為要減少購後焦慮,
但如果這時被詢問的人因此產品搶眼度低落,
而缺乏對產品的印象,
一問三不知的話,
那產品買主的購後焦慮便會提升,
若又是負面評價的話,
那此產品可能在不久後便會被買主賤價脫手。
因此從產品設計面考量一件產品的話,
必須具備上述1、2條件外,
還必須運用條件1的功用讓人主動提起,
並且談論產品的特別,
然後跳到2使用時必須是讓人覺得易於使用的,
而易於使用就像是內涵,
所以其實平面設計、產品設計、行銷設計間的距離是非常非常接近且可相關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